(相关资料图)
金庸老师的《天龙八部》多次提到宋辽争夺人民粮草财产,这就是“打草谷”!事实上,小说与历史有偏见!所谓打草谷,是辽国独特的补充方式,这是人们的“专利项目”。辽军没有开设后勤保障部门,“饮食日常生活”全靠自己。因此,开化水平差的契丹人,用最粗暴的“抢劫”方法来解决问题。
宋国不可能去草谷!根据国情分析,宋国实行招兵制。政府雇佣的职业士兵都是公务员,有基本的福利和后勤保障。当然,没有必要像辽国士兵那样“抢劫”。当然,不排除宋兵“抄袭”打草谷,为自己卡油水!
之后,辽国高层意识到“打草谷”导致了中原人民的抵抗,使辽军难以在中原站稳脚跟。后期辽国加强后勤部门建设,打草谷的情况缓解了不少。虽然不灭绝,但至少不是纵军掠夺!
“打草谷”补给方式使契丹军队能够更好地迅速补给,保持军队的战斗力,同时减轻了运输的负担。这种补给方式的出现,大大提高了契丹军队的机动性和作战能力。契丹军队能够在敌后寻找适合打草谷的地形,并利用这些地形进行补给和休整,进一步增强了其作战能力。
说是这样说,但是契丹人崇尚强者,弱肉强食,行军基本不带粮草主要靠就地补给和抄掠,他们的价值观也不以抢劫为耻,反而认为是强者的表现。大同元年,契丹人进入中原后,在耶律德光的纵容下,开始“打草谷”,就是打着给马找草料的旗号公然抢劫,在人口稠密的中原地区制造了大量的无人区。据《辽史·兵卫志上》记载,在辽国初年,军队出征时,“人马不给粮草,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”。这种无专门的后勤保障,靠军人自筹给养,掳掠民间粮草财物的方式,被辽人称作“打草谷”。
在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946年这十年中,契丹耶律德光两次进军中原,先后灭掉后唐后晋,在中原肆无忌惮的“打草谷”,从此中原大地沦为了异族的跑马场,胡汉兴衰自此开始了转折。
也就是说东征高句丽对唐太宗李世民来说并没有迫切性,这不比年年在唐朝边境打草谷的东突厥、高昌、土谷浑等国急切。而此时李世民已经进入晚年,身体状态远比不上年轻之时,再御驾亲征风险极大。综合考虑李世民的决定明显不合逻辑,与他一贯英明睿智的风格相背离。
标签: